《共赢资讯》是“再中心化”的产物

平行线汽车 2019-4-7 14:27:34

    “去中心化”是互联网诞生后的产物,移动端出现后,这种倾向愈发强烈。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,同时也给作者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。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”是一种常态,今年出现了从“去中心化”到“再中心化”的转折,其标志性事件就是《共赢资讯》的出现。

    共赢的概念并不是新概念,但用于解决媒体的碎片化,乃至粉末化的问题还是首次。媒体的碎片化,是互联网诞生之后给传统媒体产业带来的新问题,媒体碎片化的结果是大媒体变成小媒体、自媒体;而自媒体进一步碎片化,被学界称之为粉末化,即大点的自媒体继续分化,变成小团队甚至演变为个人行为。碎片化——去中心化发展到极致,一定要出现从“去中心化”到“再中心化”的转变。

    当初的“中心”,是以传统媒体为一个个中心,记者和媒体之间有劳动合同,记者写的报道必须符合这家媒体的编辑方针,否则无法发表。或者说,一纸合同约束了记者的思想和行为。碎片化实际上就是去中心化,几个人就可以组成自媒体,在不受编辑方针的约束情况下,或者只围绕自媒体自己制定的“编辑方针”写东西。粉末化之后,信息的传播就更随意了,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发明显。对于媒体人而言,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媒体后,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尽情发挥了。但当他们真正走向社会才发现,外面的生存有多难,挣钱——这个文化人最不擅长的弱点便显现无疑。于是,社会产生了“再中心化”的需求。

    “再中心化”的“中心”与“中心化”时代的“中心”有着明显的区别,以前的中心是个具体的单位,作者和单位之间是有劳动合同关系的,他们只能服务于单位,而且思想上要和单位保持一致。即作者以单位为中心,读者也只能从这些媒体获得新闻和资讯。而“再中心化”的“中心”则不然,这个中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,任何人都能与平台签约(但不是劳动合同),作者的思想不受约束,平台则会把经营利润的50%拿出来分给作者。即将于4月9日上线的《共赢资讯》,就是“再中心化”的产物。

    虽然《共赢资讯》仍然是个平台,从表现形式和传播特征上看与其他资讯平台并无差异。但是,《共赢资讯》将拿出部分利润分配给所有签约作者,分配原则是按照作者的粉丝量和评论/阅读比进行分配。这样,所谓粉丝变现问题在《共赢资讯》实现了,同时在平衡唯流量论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。越是真正受到公众欢迎的作者,他们的粉丝量就会越多,他们在《共赢资讯》获得的收益越高;越是能够提出公众关注话题的作者,就越能吸引更多读者参与评论,其文章的评论/阅读比就越高,作者可能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。说穿了,这就是平台与作者之间利益分配方式的创新和突破,尽管《共赢资讯》和作者们没有任何人事上的关系,但达成了一个共同目标——聚集所有作者的力量,共建“作者之家”,维系这个“家庭”有两个基本点:一是合作共融、共创、共赢,二是按劳分配,并将一切利益分配都置于阳光之下。

    在解决媒体粉末化带来的社会化问题方面,《共赢资讯》也是一种尝试。即,既然是平台的签约作者,那么个人的行为就要对平台上所有的作者负责,不能因为个人的行为影响到平台的利益。换言之,每位签约作者都是平台利益的维护者,其所维护的不仅是自己的利益,更是所有签约作者的利益。比如,如果某人在平台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资讯(如:色情、暴力等),平台会主动处理;或者发表的文章被有关部门要求删除的,平台也将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,而且其收益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影响,甚至导致解约。一方面,这将弥补了当前平台对自媒体没有经济处罚能力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这毕竟是一种分配模式,作者们将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。

    无论从发展的规律而言,还是从更合理地处理平台和作者关系的角度出发,“再中心化”都是必然趋势,“再中心化”或将与“粉末化”同时并存很长一段时间,多种形态共存将是这一时期媒体的基本特征。

更多资讯